再度踏上赴日的旅途,原本打算在飛航過程中,好好惡補日文“寒假作業“。翻開日語課本前,瞥見從爸爸那接收的中國時報12月30日A10版的社論。其中有南方朔先生,朱敬一先生及蘇起先生談臺灣的文章,都讓我獲益良多。
在一頭栽入細緻費神的日語學習前,讓我更清楚知道轉型為何?願景為何?此行赴日的目的為何?當下便投入百分之百的專注力構思:從核心家庭到社會到國家的未來; 再從產業到個體...
臺灣缺乏本地製造業。“亞洲四小龍都曾有成衣工廠,韓國知道成衣業走不下去,進行產業升級,造就紡織成衣設計業,往設計高端走,附加價值提高,周圍的表演事業亦順勢成長。所以韓國的成衣業不是夕陽產業。”引自南方朔,處於世界大變化,臺灣不能退化。相對臺灣的成衣製造業,在出走中國大陸越南柬埔寨之後,只是重操舊業,因此形成了臺灣現今紡織產業的“舊的走了,新的沒有”。不論是國內或是海外服裝或織品設計系畢業的學生,都面臨斷層的就業環境。也因此,最適合現階段的我的工作竟然找到日本來。把日語學起來是第一步,再來就是學習技術,假以時日,成為專業人才。
如果說民國104年是中華民國的小確幸年,那就把這“多出來的一些”投注在處於國際與兩岸的臺灣的願景的建築吧。再延伸,如果說星際效應帶給我什麼啟示,或許就是跳脫既有的思維方式,除了點到點的推演,臺灣或許真有超.展.開.的潛力,一個未知的空間其實就在,等著我們發現。
不過幾天前的筆記,此刻又覺得怪不好意思。初衷是那麼容易被掩埋的東西,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。請多多指教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